佛扣拉的特點在立體空間中的線條轉折之美,這是一種由實用性轉化來的抽象線條
"Un mestiere non è solo un mestiere: è un grossa parte della nostra personalità e quindi fa parte di ciò che siamo"
這是保羅在他自己的網頁內寫的一段話”從事一種職業不單單只是職業,而是形塑出我們人格的一大部份,也因此,這項工作早就是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重要因素”
七百多年來,木匠在身為水都威尼斯的行業中自有其傳統與傲人之處,只要走在這個城市,你不得不在空氣中就聞到這股濃濃的味道.
那條從船站到旅店的路我們一天不知要走上幾回,卻一直到快回家時才在無意中發現.
如果那天中午不是我和小月亮走得太快了,快到不得不停下來回頭看看東哥所在位置時,我不會站在那個轉角的巷子口,不會一再回頭張望,沒有望到人卻掃到一個”aperto”的木座子立在角落,大門旁還立了一支高度起碼二米半的木槳,是啊,這一切都是緣份.是不帶地圖旅行的樂趣之一,是在陌生的環境中突然發現的驚喜,是威尼斯這個迷人城市令人陶醉的特質.
我轉進那扇木門時就看到保羅了,眼前是偌大的木工廠,雜亂中略顯安置的區塊.
不一會兒,他的工作伙伴進來了,應該是才用過午餐,懶懶的套上工作服,準備開始上工.他把室內的燈打開,示意要我們隨便看,我手上拿著相機
”可以拍照嗎?”我問
“當然”他點了點頭,走到另一區把那裡的燈也打開來”來看看這些,更精彩哦!”
跟著他,我走到更裡面一點,那是幾個如同藝術品般的船隻配件,木槳,佛扣拉,船身的零件…多到像倉庫中的存貨,天曉得都是多少精力和時間的結晶.
尤其是forcola(複數就成了forcole,佛扣雷)因為是船身上用來架船槳的重要零件,關乎到划船者的身材和手勢以及船身常行駛的河道寬度,傳統的佛扣拉大抵上都是量身訂做的,其上的每個彎每個轉折都在提供船手在船上如何以槳控制方向與取得船身的平衡.佛扣拉乃由一整塊木頭雕成,由於造型相當有意思,早就成為威尼斯的”特產”之一,在摩托動力船大舉入侵水城之後,木船的需求量一落千丈,像保羅這種原本以佛扣拉為主要生產品的匠人,其實也被逼著轉向其他的方向尋求更多元的發展,
我們在十幾年前就擁有一個可愛小巧的佛扣拉,那是朋友lisa和威尼斯老公alessandro特別選來讓我們帶回家思念的雕刻品.
這回,東哥選了一個非洛(ferro),這原本應該是貢多拉船頭上的鐵製裝飾物,象徵威尼斯幾個不同的行政區及大運河共同體的物件,保羅仿了形式,用的材料卻是木頭的,握在手裡有一種很特別的感受.
時間太趕了,本來想隔天中午再拿回去給保羅簽名,後來一忙又忘了,飲恨~~
我對像保羅這樣具有傳統匠師理念的人特別佩服,從十六歲就在家中獨立製作完成一個佛扣拉,從而跟著師父G.Carli學習,而後甚至繼承了師父的木工坊,(所以說,整個工坊也是相當有歷史並且有看頭的)然後一輩子在傳承中走出自己的新路,他的工坊人員簡單,作品可一點也不簡單,從實用性的佛扣拉走出一條雕刻之路,有時他把木作用在首飾上,如項鍊墜子,有時他又天馬行空的雕些看不出來到底是什麼的作品,不過呢?因為手工細,技術佳,造型很特別,已經完全走出實用的框架,那些木頭好像有了靈魂般都活過來了,是不是像皮諾邱(小木偶)一樣,也會乖乖聽爸爸的話不胡鬧.
前人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藝術與文化之為用即在此.
這是保羅的網站,你可以直接去看看----看英文也會通哦~~
如果你對gondola—貢多拉有興趣,可以聯結到此深入了解,
一切都從森林中取材開始的

以上幾張圖片是由felze貢多拉船聯盟的資料中翻拍的,當然,保羅也是其中一員

這是保羅的店,你可以尋此住址找到也可以上他的網站訂貨

保羅給了我這張卡片,
我問"這是你嗎?"
"是啊---是N年前的我"
其實,面對面看他,沒有變多少的

這是我們這次買的"非洛"

每道彎都代表一個行政區,就連大運河也以像劍刃處的長線條表示

進來看看他的店吧~~

另一位伙伴

工作坊中還掛著師父的照片---其實這工坊就是師父家族之前建造的,而且已經做了兩代

目前在威尼斯還可見到的少數造船坊之一,其身影常可在名信片中發現

以上幾張照片是在玻璃島拍的,那天剛好碰上女子組船賽,水城的划船運動很興盛,一方面當做運動,再則也是復興"慢船"文化的手段之一

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的"停船場"---此乃水城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幾世紀以來貢多拉的發展